2015/2/13

【馬來西亞】聖保羅教堂(華人遊客經常錯失的景點)

聖保羅教堂位於山丘上視野良好,衝破雲層的日光彷彿神蹟般的光束,就投射在馬六甲
小教堂由葡萄牙貴族杜阿爾特科埃略建於1521年,以感激聖母保佑他逃脫了南中國海的風暴,最初的建築是一個簡單的小教堂,供奉聖母,稱為Nossa Senhora da Annunciada(恩寵聖母)或Nossa Senhora da Annunciada(山上聖母)。

1548年,果阿主教將小教堂給了耶穌會。小教堂更名為天主之母堂(Igreja de Madre de Deus)。同年,聖方濟·沙勿略在此設立了一所學校。這也許是馬來半島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學校。聖方濟·沙勿略將此教堂作為他前往中國和日本傳教之旅的 基地。在一次旅行中,14年後,聖方濟因進不了中國在上川島染瘧疾去世。十週後,為移葬棺柩從土裏掘出,發現遺體完整不腐。運回該教堂暫時安葬,不久,又 遷葬果阿耶穌堂,留存空墓在此。據說,遺體數百年來都沒腐壞,1662年沙勿略被教會列為聖徒,他的墓地也成為朝拜的聖地。同時,馬六甲、羅馬和澳門聖若 瑟修院都藏著沙勿略的部份遺體。在臺北內湖的方濟中學亦即是為紀念他而命名。

1952年,教堂的廢墟前豎立了聖方濟·沙勿略的雕像,以紀念他到達馬六甲400周年。雕像建成一天後,一棵大樹倒下,折斷了雕像的右臂。(三百年前,聖方濟真實右臂也被作為聖物,同遺體分離。)

1641年荷蘭征服馬六甲,教堂歸屬荷蘭歸正會,開始更名為聖保羅教堂,或Bovernkerk。繼續作為荷蘭人的主要教堂,直到1753年基督教堂建成後,聖保羅教堂成為馬六甲防禦工事的一部分,堂內用作墓地,有些馬來西亞導遊,會以此為由,打消台灣遊客上去的想法。

英國於1824年占領馬六甲,教堂被用作火藥庫。


英國於占領馬六甲期間,發現古老的葡萄牙墓地。1930年,新成立的馬六甲歷史學會會長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掘。將散落在教堂周圍的墓碑貼在牆上保存了下來。

依教會習慣,墓地通常會臨著教堂,因台灣遊客迷信的心理,所以當地導遊,經常用此處曾作為墓地為由,讓遊客自決放棄這個景點。其實在遺跡拍照的質感非常好。(因為是領隊所以出國我只有使用手機拍攝,所以可能無法完整表現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